中新社北京6月2日电 题:央行深度解读新货币政策工具:更大力度应对疫情“超预期”影响
中新社记者 魏晞
6月2日,中国央行举行新闻发布会,解读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,并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潘功胜:疫情影响强度超预期 需加大政策支持
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,这次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强度超乎大多数人的预期,市场主体恢复生产、稳定经济增长可能比原来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、也困难得多,尤其是中小微企业,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来稳企业、保就业、稳定经济增长。
近期,央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,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,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。
潘功胜表示,“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”与今年2月份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比,有几点完善。
第一是期限更长了,原来最长可延期至今年6月底,现在12月31日之前到期的贷款都可以延期,最长可延至明年3月31日。
第二是力度更大,要求对普惠小微贷款“应延尽延”。
第三是明确稳就业的要求,享受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企业要承诺稳就业,要提供承诺书。
第四是有激励性政策安排。央行设立特定目的工具(SPV),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,“实际上,给这些延期还本付息的银行,按照其延期本金的1%提供奖励”。
潘功胜谈及“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”时表示,这一政策主要是引导和鼓励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。提高信用贷款投放的比重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。
“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”
潘功胜强调,央行这两项新的政策工具和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、降息降准政策工具并不矛盾。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。
潘功胜说,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,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还是有的,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范畴。
预计带动新增小微信用贷款1万亿元人民币
中国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,这些年央行在解决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时,各方反映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获得信用贷款。“小微企业申请贷款的时候需要办理抵押,需要找担保,有的能做到,有一些企业面临很大障碍,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会增加新的交易成本。比如说办理抵押还要收费,办担保又要交担保费,这是小微企业融资的突出问题。”
他表示,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,可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,支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、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,使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明显提高。
邹澜说,预计“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”政策落地后,可带动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,而去年这些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约为3000多亿元。“我们希望能够产生倍增的效应,使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到变化,大幅度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发放比例。”
“应延尽延”覆盖小微企业贷款约7万亿元
此次央行出台“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”:只要是今年年内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,均可以享受一次延期还本付息。
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,按照测算,符合“应延尽延”要求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约为7万亿元。“这7万亿元贷款只要能够保证担保和抵押安排有效,只要企业能够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,贷款银行是要做到‘应延尽延’。”
郭凯表示,这7万亿元中,涉及中小银行的约3.7万亿。为了激励地方中小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“应延尽延”,央行创设“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”,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,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。(完)